English

臧克家旧体诗作的历史与艺术定位

——读《臧克家旧体诗稿(增订版)有感
2000-04-13 来源:光明日报 丁 芒 我有话说

臧克家先生的旧体诗稿增订版,今年二月出版了。我接读后感想颇多。

我几年前曾在《诗刊》上发表过两篇谈“两栖诗人”的文章。我把新、旧诗都写的诗人称为“两栖诗人”,认为这是“五四”以来客观存在、但尚不被人认识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。“五四”迄今,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的这类著名诗人的名单。臧克家先生由于他新诗的成就及影响,已经到达足以规范一个时代的诗观、诗风的高度(我曾有文论及“五四”以后新诗发展中的“臧克家道路”),因此,他写旧体诗就更引人注目,也自然地成为“两栖诗人”中的代表性人物。他的存在,就是当代诗歌史的重要部分,就是对诗歌史中某些偏颇的修正与补充。研究他的旧体诗,对研究“两栖诗人”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的生成、诗人的艺术品质等诸多问题,都具有典型意义。

臧克家怎么会在七十年代初开始写起旧体诗来?他在《自道甘苦学旧诗》一文中,说到他的家学渊源和读大学中文系时闻一多先生新旧诗并教的影响。其实,仔细探究,每一位“两栖诗人”的形成,莫不是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初始的吸引。屠岸先生命其斋名为“萱荫阁”,就是纪念他母亲最早给了他古典诗词的熏陶。有民族诗审美传统的底气,这是“两栖诗人”生成的根本条件。

“两栖诗人”有的是在写新诗的同时写些旧体诗自赏,大多是后来勒马回缰写起旧诗来的,这不能不说明传统诗歌艺术上有其特色与优长,非新诗能及;也说明许多新诗高手包括臧克家之所以写起旧诗来,是出于诗创造能度的多方面的满足。反过来说,在当代旧体诗坛中略高一筹的名家,大多经过新诗的磨炼。这种现象又说明:新诗的某些特色与优长,也非旧诗能及,旧体诗要前进,不应再在传统的苑圃里原地踏步,必须吸纳新诗的艺术优长。因此,现代诗歌史就不能继续“五四”的老观点,把旧体诗一脚踢开了事,而是要把一直绵延未断的旧诗潜流,尤其是新旧体相互作用、包括其在某些单个诗人身上相互吸纳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新轨迹,纳入视野,加以考察、研究、总结,这样才能表现诗歌史的庐山真面。这也正是臧克家旧体诗作的历史价值所在,也应是我们研究、评价其旧体诗作的最深刻的角度。

五十年代,由于毛泽东、朱德、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发表旧体诗词,打破了“五四”以来对旧体诗的禁锢,当然影响很大,但旧体诗真正重新登上诗坛,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。臧克家从七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旧体诗创作,曾出版《忆向阳》、《友声集》(与刘征、程光锐合集)、《臧克家旧体诗稿》三种。由于他在新诗坛的崇高声望,这才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诗坛,敲响了旧体诗最早的复活钟声。在所谓朦胧诗盛行的新诗坛,投入了一股回归民族的呼唤,旧体诗于是作为诗歌的民族觉醒,而迅猛地在全国范围兴盛起来。在这方面,臧克家起到了可以想见的作用。

与此同时,他的诗也就受到旧体诗坛的检视,某些恪守陈规的旧体诗人不无微词。其实,在我看来,他们所不满的,恰恰是臧克家对当代旧体诗词卓有贡献之处。

首先,他较早地提出了新旧诗并存互补的观点,他的宣言:“我是一个两面派,新诗旧诗我都爱,”曾广泛流传,几成为许多诗人的行动口号。他在实践上又作了新旧诗的比较研究,他说:“新诗在表现时代与现实生活方面,容量大,开拓力强,但失之散漫,不耐咀嚼。古典诗歌,精美含蕴,字少而味多。”他还举出自己的几首旧体诗为例,把它们译成新诗,证明了他“老早就有的一个想法:有些境界,用新诗写出来淡而无味,如果出之以旧体,可能成为精品。”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所举例的以及其它佳句,真是众口流传,腾喧域中。如写成拖沓的自由诗句,绝不会有此种效果。虽然他这种发现和试验还属浅层次的;新旧诗的写作心态、方法和境界,有同有异,需要深入探究,才能使“相融互补、接轨创新”不致停留在方向性的认识上,而进入实际操作,从而认清途径,获得成果,这还须众多诗人付出很大的努力。臧克家在八十年代,就能锐敏地察觉这一问题,并且开始了试验,实在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先行者。

克家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旧体诗的改革问题。根据他散见于文章、书信中的言论,结合其诗作的实践,他的改革可归纳为以下三点:

一、内容的改革:其一:“如果旧体诗与时代精神脱节,与人民生活无涉”,就“难乎称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旧体诗”;其二:“情不动不写”,“感兴来时,顷刻成篇”,诗必真情充沛。至于形式,可以“无暇顾及”。他提出的纲领性意见就是:“诗要三新:思想新,感情新,语言新”;又倡“三美”:“看来顺眼,听来顺耳,赏来会心”。

二、格律方面的改革思维:他认为“格律是为内容服务的”,声韵、格律,是定型的,应该遵守,但在某种情况(限制思想、感情)下,也可以突破。也就是说,不“以辞害意。”他把当代旧体诗坛分为三派,即典雅派、改革派与新古诗派,就是从遵守、突破和完全不遵守格律这一角度,来作区分的。他自定为改革派,即在情感表现需要时,对固有格律可以稍有突破,“不以平仄自缚而致艺术失真”。

三、体式的选择:主张多用“字少味多、精美含蕴”的短制。他认为“绝句概括含炼,抒情性强”。因此他的作品“绝多律少”,古风、词曲等更少。这与他的写作心态、时间、习惯都有关系,不一定普遍适合。但是他主张高度发挥旧体诗“字少味多,精美含蕴”的艺术特长,在体式选择上也要贯彻这一要求的思想,对旧体诗形式建设,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